Tuesday, August 05, 2008

愤青们因该好好学习的一段文献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6-9 15:21:00 | 分类: | 访问量:218
  【近一段时间以来,愤青们在网络上十分活跃,他们为了人民的事业这样忘我的工作确实很让人敬佩。但这些人的语言水平差了一些,确实要好好学习一下。看看五十年前的这段话,堪称愤青们的经典文献。请广大愤青们好好看看。】
  
  现在世界上有一大堆蠢人,下死劲攻击我们的人民公社,其中就有美国的杜勒斯先生。这个杜勒斯,对于我国的事情,啥也不懂,却要装作一个中国通,疯狂地反对人民公社。特别使他伤心的是,据说,我们破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好得不得了的家庭制度。不错,中国人民破坏了一个封建的家长制。须知这种家长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早已没有了,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进步。我们却更进一步,建立了民主团结的家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也是少有的。只有在将来,在那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这样的家庭才有可能普遍出现。至于托儿所,幼儿园,工厂里的工人食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先有。不过,在那里,凡是由资产阶级举办的这类事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的在于便利资本家剥削男女劳动者。而我们所举办的这类事业,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便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便利于人类个性的解放,真正彻底地解放了妇女群众,并使儿童教养得更好些,因而得到全体劳动人民,首先是妇女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8年12月10日摘自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这段文献真实太经典了,统统都是大白话,并且理论事实并茂。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够改成各种口径的话语。根据上面的这段既有事实又有理论的经典文件,各路愤青们可以把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立场修改一下,就能够成为满足自己事业的檄文。以下就是本人改造的讨伐莎朗斯通的文献,因本人并非愤青,所以水平有所欠缺。各位凑或者看。】
  
  现在世界上有一大堆蠢人,下死劲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其中就有美国的莎朗斯通小姐。这个莎朗斯通小姐,对于我国的事情,啥也不懂,却要装作一个中国通,疯狂地反对我D我国的伟大政策。特别使他伤心的是,据说,我们破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好得不得了的自然环境。不错,中国人民破坏了一个封建的烂摊子。须知这种烂摊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早已没有了,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进步。我们却更进一步,建立了和谐民主的新环境,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也是少有的。只有在将来,在那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这样的环境才有可能普遍出现。至于大雪灾,大地震,火车碰头的事儿,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先有。不过,在那里,凡是由资产阶级引发的这些事件,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的在于便利资本家剥削男女劳动者。而我们社会理所发生的这类事件以及我们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便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便利于人类个性的解放,真正彻底地解放了广大群众,并使哪些灾后儿童教养得更好些,因而得到世界全体人民,首先是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日志日期:2008-6-9 星期一(Monday) 晴

凤阳大饥荒的一些细节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6-8 0:33:00 | 分类: | 访问量:222
  凤阳大饥荒的一些细节: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引发了大饥荒,究竟死了多少人,现在仍没有结论。薄一波在其著作中说饿死的有一千万,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是三千万,也有四千万的。根据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回忆,无论是多少都不可能是准确数字,因为很多饿死的人根本没有统计下来。早那个特殊年代里,能留下一些档案就不错了,关于这种饿死人丢失脸面的事情是很难被忠实记录下来的。以下的这些来源于凤阳县贯彻《紧急指示信》时候,留下的档案材料。
  
  1、为了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大队开始揩生产队的油。凤阳县山河大队实行了集中:
  猪集中:集中了小队和社员的猪仔125头,办起了“万头猪场”。
  鸡集中:规定每个劳力交两只鸡,办“万鸡山”,并规定每户只准养鸡三只,鸡翅膀上要标上名字,“无名充公”。
  鸭子集中:大队在一天早上趁人不备统一行动,捉去群众的鸭子350只弄到山上集中饲养,结果不到一个月,全部完蛋。
  厕所集中:扒掉群众的私人厕所,一庄盖一个大厕所,有的离村较远,半年无人拉屎。
  山芋种子集中。
  
  2、在一切归公思想的指导下,凤阳县的很多干部竟然发展到任意搜罗群众财务的地步。小溪河生产队就组织了一只“挖掘潜力专业队”,村村查、户户搜、一户不漏。被搜者少有不满,他们就扬言“什么是你的?只有一嘴牙是你的”
  
  3、小溪河公乔山大队书记梅树华,以办“三八农场”为名,挑选了全大队最漂亮的妇女8人,后被他们随意奸污的有7人,仅有一名因相貌丑陋而逃脱厄运。
  
  4、当时的干部下乡碰到一起,一比手表,二比手枪,三玩自行车,最后吃喝一顿。
  
  5、大饥荒时期的干部特殊化,贪污问题严重。凤阳县的社员就说:“冬天吃芋头,先天吃南瓜,省几个钱给干部花。”
  
  6、1960年初,正道缺粮、疫病、外流、死亡严重的时候,凤阳的领导还错误地认为没有粮食是思想问题。于是规定各公社每天上报粮食入库数字,一天要下面报三次:上午报打算,中午报行动,夜里报实际。搞不到粮食就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作怪,要开大会批斗。干部被批的没办法,只好翻箱倒柜的四处搜查粮食。
  
  7、一切归公,不但使农民没有口粮吃,也是农村的粮食浪费严重。在大饥荒到来之际,县政府只得号召广大人民搞代食品。山芋叶、芝麻叶、腊菜叶、胡萝卜缨等都被收藏起来作为代食品。
  
  8、1959年、1960年两年,凤阳县死了6万多人,由于人口大量死亡,很多地方出现了人死了没有人抬埋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孤老和孤儿。
  
  9。凤阳的很多地方规定私人后有“四不准”:一、不准浅埋,要挖地三尺,上面不准种庄稼;二、不准哭;三、不准埋在路旁:四不准戴孝。更恶劣的是,黄湾公社张湾小队规定了私人不准带白布,叫人披红。
  
  10、1961年2月1日,陈振亚在《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中说,在饥荒严重的时期,凤阳县就发生了63起人吃人的残酷事件。
  11、凤阳县领导陈玉书和董安春到下面检查浮肿病情况,问医师王善身,为什么浮肿病治不好?王医生说,少一味粮食。结果王医生被批斗后逮捕。
  
  12、1960年,凤阳全县逮捕和拘留2078人,经过正式批准手续的只有300多人。在逮捕和拘留的犯人中,就有1076人是小偷小摸。由于犯人过多,牢房拥挤,关死的就有382人。
  
  13、凤阳黄湾公社的小队支书,将社员的两个因为偷青被抓的小孩,用铁丝将两个人的耳朵串在一起,挂在墙上,并取笑着对小孩说:“你们两个打个电话吧”。星火大队支书钟克昌利用一妇女偷情的过错,在田里强行将其奸污。板桥公社浙塘大队孙玉昌,逮到一个偷情妇女,打倒在地,用鸟枪捣妇女的阴部••••••
  
  14、许多因饥荒饿得快死的人在还没死的时候,就被活埋掉了。
  
  ••••••
  

#日志日期:2008-6-8 星期日(Sunday) 晴

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6-5 12:31:00 | 分类: | 访问量:218
  
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③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此贴昨天贴出过,天涯没通知就删除了。今天再贴出来,顺便问候一下板斧的大爷。

人人都是范美忠,谁也别装大尾巴狼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6-4 18:50:00 | 分类: | 访问量:222
  人人都是范美忠
  
  
  范美忠逃跑事件一出,帝国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谴责。且有好事者戏虐其为“范跑跑”。在这场举国的道德讨伐中,好像只有范美忠一人做错了事。谴责者都站在岸上,大声斥骂着水中的范美忠。这延续千年的“忠奸模式”在阶级斗争的余孽鼓噪之下持续发酵,我们需要这样一个靶子、一个敌人、一个对立面。好像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失去目标且过得很不爽。
  
  
  以下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
  
  
  
  
  范美忠是谁?我们又是谁?
  一直很想写写范美忠,这个正被举国唾弃的人物。不但因为我也是老师,也因为我也是一个人——一个在人性的坐标上尚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的人。更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命运之手在未来的某时某刻将为我预备怎样的选择的人。
  
  说实话,看着网络上对范美忠铺天盖地的斥责之声,我常常心有余悸、如坐针毡、汗流浃背,我总觉得那些话是说给我听的。一个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你就是范美忠!这样的声音,让我无地自容,再也不敢看网上的留言,躲避着它,像躲避一场瘟疫。
  
  只有在没有范美忠及其指责者的环境里,我才能恢复自信,葆有笑容。平时在课堂上,我教育学生要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要宽容,哪怕是你的敌人;要心中有爱,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人与物;要对生活保持痛感,拒绝麻木和犬儒……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合格的,甚至自认是优秀的;而作为一个人,我也自认是善良、诚恳、俯仰无愧于心的,足以让我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栖居。这样的我,怎么可能是范美忠?
  
  然而,我要有多少的勇气、意志和祝福才能跟范美忠勒石为碑、泾渭分明?我清楚且痛苦地知道,我与范美忠的距离看似很远,其实又是那么的近,可能不过隔着一场地震。我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范美忠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我是会像他一样兀自跑掉,还是会和学生生死与共?这个问题在心中被问了无数次,但我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至现在,我已经拒绝回想和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恐惧和勇气一样强大,也一样渺小。
  
  逃跑还是留下,之于我是一个巨大的迷津。然而,有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范美忠是范美忠的悲剧,而我是我的幸运,我没有真正遇到这场地震,所以不必作出任何选择,也就不可能遭遇舆论的赞美抑或指斥;而范美忠不同,他遇到了地震,且作出了本能的却又在道德上贻人话柄的选择——逃跑,于是,他被千夫所指,顿时成为“罪人”,尽管没有任何学生伤亡,尽管他在此前也像我一样尽力做个好老师。
  
  即使地震当前,即使当此之时我们多么需要道德光芒地抚慰,也请允许我提出这样一个或许不合时宜的问题:一个人难道不能正大光明的懦弱吗?谁能,又以何种名义强迫一个人高尚?易卜生说“这个世界翻了船了,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救出来”;哈姆雷特则说“这个世界脱了轨了,偏我有责任要把它修好”。在易卜生和哈姆雷特之间,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和富有道德的价值?当年的鲁迅面对革命党布置的暗杀任务,理直气壮地说“家有老母,恕难从命”,他是否也是范美忠?
  
  很多人都同意,范美忠的最可恨之处不在逃跑,而是他竟然炫耀逃跑,洋洋得意。对此,我想说出我的感受,这个人或许令人齿冷,但他的确具有惊人的坦诚。“我很怕死”——这份引发众怒的惊人坦诚,我想绝不应是众人基于自身的完美道德想象而宣泄情绪的所在,而应是从中看到存在于我们所有人身上的幽暗人性和不自由,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唯有后者,而不是前者,才有可能促进爱和勇气的增长。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道德上保留评判范美忠的权利,而不至于甚至连他都不如。
  
  至于我,我将把自己当成范美忠,永远怀着一颗负疚的心,祈求如果我也遇到了这样的灾难,冥冥中能有力量赐予我勇气选择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无法保证什么,我只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懦弱,并努力不做恐惧的人质。
  
  维克多•雨果在《九三年》里说道:“真正革命的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都没有罪。路易十六只是一只被抛到狮群中的羊,它想逃跑,想自卫,可能的话它也要咬几口。然而,不是谁想成为狮子就能成为狮子,所以这只羊的愿望被视为罪恶,愤怒的狮群把它吃掉了,然后又自相残杀起来。”——在这则斗争寓言中,范美忠是谁?我们又是谁?
  (张友渔)
  

#日志日期:2008-6-4 星期三(Wednesday) 晴

灾区的人们,你们烦不烦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6-3 21:38:00 | 分类: | 访问量:166
  灾区的人们,你们烦不烦。
  灾难发生时,想谁谁不来。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远去
  从此天人永隔。
  
  灾区的学生,你们烦不烦。
  灾难毁灭了那些尚未盛开的花朵。
  这些都不能说,你们要擦干眼泪
  去迎接那一张张橡皮脸。
  那一张张脸上的表情像木偶。
  
  灾区的人们,你们烦不烦。
  灾难过去了,还要强作笑颜。
  九位公公都要来视察,都要来指导
  你们要热烈欢迎,欢迎各位公公。
  
  就在时,一个也看不到。
  现在,他们想奥斯卡的明星般闪亮登场。
  不放过每一个作秀的机会。
  
  党太厉害了
  能够把灾难化为感动。
  
  灾区的人们,你们烦不烦?

灾民为何高喊“打死记者”?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28 22:31:00 | 分类: | 访问量:213
  【很多媒体从业人员在这次汶川事件中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我们的记者们怎么是这种素质。很多去了现场的稍微有些良心的记者,看到那些痛苦的人都放弃了自己的采访计划,他们不忍心再去撕开那一道道未曾愈合的伤口。
  但是,某中央电视台,某国家级通讯社,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孩子的画面出来都不知道打上马赛克,孩子也是有隐私的啊!这些不良记者,让那些已经承受了灾难的人们一次次去回忆那惨烈的场面,真他妈的没人性,要是采访对象是你的亲人你会这么做吗。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不良记者在这次就在活动中没有发挥好的作用。这些人不知道以前是干什么的,根本没有基本的良知,别说做记者了,就是做人都有问题。
  难怪那些灾民喊出了“打死记者”的口号!
  为什么要打死记者?看看下面这些问题,你就能明白了,对照一下皇家电视台和皇家通讯社的报道,它们的很多做法都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别说其他的小媒体了。】
   
  对儿童的采访:
  
  1、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
  2、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
  3、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4、采访前应说明采访材料会用于什么地方,怎样用
  5、对同一个儿童采访不宜太多,一次即可,不能重复采访(如果已经有媒体采访过了,其它媒体就不能再采访)
  6、保护儿童的心灵,否则容易因重复创伤经历而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而再次创伤。
  
  给媒体的建议
  
  1.与专家建立热诚友善的关系,事先一起讨论要访问的目的和目标。
  2.要让专家成为新闻的来源。
  3.请专家给报道者一些数据,让他们可以阅读或者引用。
  4.每次访问的焦点集中在一或两个主要的点上,反复重复。
  5.进行访问时要依据确实的数据或证据。
  6.对受害者的信息要保密。
  7.和组织的代表与联络人联系,统一安排信息发布。
  8.找灾后创伤救援和治疗的专家访问。
  9.保护幸存者,采访过程要让他自己能够控制采访内容和时间。
  10、避免重复多次采访某个人,避免因重复创伤经历而造成被访问者对创伤的记忆更加清晰,这可能使被访问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宣传的主题:正面,积极,希望:
  
  1.在创伤情境下人类行为的传奇与事实
  2.经历灾难之后,成人、青少年与儿童的反应:正常化和必要时进一步求助的途径
  3.个人或家庭之心理治疗转介机制
  4.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5.反映特殊团体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孩子与残障者
  6.在危机时期,身为救援者,协助者或照护者,对自身反应的了解与处理
  
  在对被访问者提问时注意:
  1、提出正向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在废墟下坚持下来的?
  2、不提被访问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3、不要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间逃生的具体情况。
  
  提倡:有序,理性,科学报道
  
  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呵护永远比新闻记录更重要!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
  -中国心理学会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
  2008、5、19
  
  

#日志日期:2008-5-28 星期三(Wednesday) 晴

京西杂记(七)导*向*正确很重要?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28 21:48:00 | 分类: | 访问量:162
  京西杂记(七)导*向*正确很重要?
  
  十多年前,一位皇帝视察《日人民报》时。发出了关于导*向*问题的精辟论断: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当和人民之错。
  余生也晚,未能看到提出这个“顺口溜”的现场。但这个顺口溜出来了之后,却被大面积的引用,几乎没一个所谓的宣传机器的负责人都深知之,在传播上与当年太祖那“政治家办报”的论断可以媲美,但在成色上却差之千里。无论如何,太祖毕竟还是读了些书的。
  话好说,事儿难做。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导*向*呢?通俗一点说,跟朝廷保持一致就是正确,跟朝廷不一致就是不正确。朝廷是谁啊,朝廷不是乾清宫的那些宫殿,也不是中央大街上的那些衙门,最关键的是要跟皇帝保持一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皇帝的啊,各个阶层的人只能跟皇帝的各级代表——各个单位的一把手保持一致了。所以,这正确与否关键是皇帝的各级代表是否满意。
  在国朝的历史上,一般来说,太祖作为开国皇帝在智力、胆识和政治手腕上都要高出后面的守业皇帝们很多个档次。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们一直以为太祖皇帝是最牛叉的神,为了表示我们对他的滔滔敬仰,我们用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的字眼来称呼他。但是,太祖尚未驾崩,黎民就发现他不是神,他也是个普通人,“太祖也干那事儿,太祖也生孩子啊!”太祖一下的诸位皇帝也都是人,但在成色上已经与太祖差之千里了。更不用说,皇帝在各个单位的代表了。因而说,完全用跟皇帝及其各级代表保持一致来保持舆论导*向*正确的做法也是相当不靠谱的。
  因而,那些自认为是皇帝的私人代表的各级媒体负责人们,就完全听命于真理部,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真理部的意见才是皇帝的意见,只有在方向上完全跟着真理部就能万事大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因为真理部也搞不清皇帝的真实意图,在实际操作层面只能“没有套路出牌”,这样,各级皇帝代表也只能“没有套路的”跟着。所以笑话不断,皇帝的名字写错了,各级代表也不敢改动,让错误一直错误下去。在这种“神经病权威”的指挥下,导*向*能导成什么样子就可以想见了。
  我刚进入媒体之时,还有皇帝代表正告我: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当时还傻乎乎地去研究了一通,什么是导*向*问题,怎样才能保持导*向*问题正确之类的“重要问题”。但后来看了希特勒先生的杰出代表戈培尔先生的光荣事迹之后,方才明白“权威就是神经病,神经病就是让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干什么,因而所有人都对保持警卫,权威也因此而伟光正。”了解到这个层次,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正确,就是要跟皇帝保持一致,因为我不能见到皇帝,只好跟皇帝的各级代表保持一致,牢牢服从上级就是正确。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因为在帝国的体制之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到一个站队问题,在导*向*问题上也是一样。如果能站对了,不能保证你封妻荫子加官进爵,但要是站错了,肯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日志日期:2008-5-28 星期三(Wednesday) 晴

张广友:生命没有阶级(未删节)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27 21:13:00 | 分类: | 访问量:162
  
  
  当时姚文元还提出一个口号,叫“抗震不忘批邓”,还要在救灾前线搞阶级斗争
  
    特约记者 徐锋 发自北京
  
    张广友;记住汶川 别忘唐山

特约记者 徐 锋 发自北京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世界震动。
这一年,张广友46岁,他已经在新华社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在此前他以记者之笔记录过三年大饥荒、文革武斗、1975年淮河大水灾。“在我经历的这些重大事件中,唐山大地震最使我难忘”张广友说。
在地震发生三个多小时后,张广友从北京出发前往唐山,成为第一个到达唐山灾区的新华社记者。当天晚上,在唐山机场,张广友度过了他终生难忘的夜晚“那么热的天,还有那么多蚊子。当时根本也睡不着。机场上有5000多名等待外运的重伤员,很多人在尚未运出时就死掉了,活人死人很难分清,周围不时传来呻吟声、哭泣声、喊叫声,让人心碎••••••”。
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近50天里,张广友都在唐山,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唐山大地震的一幕一幕,搞了大量的内参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留下特殊的记录。时至今日,这些当年的“机密”,除一小部分公开发表外,多数处在尘封之中。张广友的一篇唐山地震见闻,直到10年后,才在《农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在地震现场的50天,也给张广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他一生中难忘的时光,他至今都无法忘记当年唐山的那一片废墟和那废墟中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举世皆哀。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我的心情一直不好,看到汶川,就想起了唐山,电视上的那些画和我当年在唐山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张广友说。
与唐山大地震相比,中国政府在此次四川地震中迅捷、及时的反应,信息基本公开、透明,赢得了国人和世界的好评。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之日。在那种特殊的政治年代里,唐山大地震很多实际情况并没有公开报道。国人并不缺少血性和热情,就是有一些健忘。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更何况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这段历史能促使我们警醒、反思,并加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张广友先生希望在悼念汶川地震罹难者时,也不要忘记唐山那20多万亡灵,记者和媒体更应该记录下真实的情况。

拉开路上的尸体,车才过得去

人物周刊: 唐山地震的消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张广友:1978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地震发生时,我住在甘家口的新华社宿舍,当时一阵摇晃,人全跑下来了。稍微稳定下来,我就骑自行车去了新华社。到新华社后,发现记者们正四处打听消息。因为当时北京地震台的仪器在地震中毁掉了,搞不清震中在哪里。当时新华社的文教记者顾迈南是专门负责跑国家地震局的,他在早上6:20从国家地震局打来电话,才知道震中可能在唐山。地震发生近三个小时后,新华社才发了内部消息。
人物周刊: 为什么您能第一个到达现场?您是什么时间到的现场?
张广友: 当时我是新华社总社的机动记者,在内参编辑部负责《动态清样》等内部刊物的发稿,早上6点钟到社里,等知道震中的消息之后,我赶紧向领导报告,从新华社要了一辆奔驰小轿车,和几位同事一起就出发了,当时也就是早上7点钟吧。到唐山是当天下午六点多吧。
当时从北京去唐山走南线,芦台大桥是必经之地,芦台大桥离唐山还有100多华里,等我们一行人赶到芦台大桥时,发现大桥已经断掉了。我们只好走北线,也就是绕道宝坻、蓟县、玉田,走丰润进入唐山。我们刚进唐山市,又遇上7.1级的余震。我当时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好不容易从车上下来,我赶紧抱住路边一棵树,才躲过这次余震。
人物周刊:进入唐山后,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广友:站在唐山最繁华的新华路上,向南一望,一片废墟,连一块完整的墙都找不到,死人堆里还有活人的呻吟声,死人活人根本分不清楚,大楼里的呼救声,还有人被压住了一条腿悬在半空中,有的人被压住了脖子,腿露在外边,马路边上被抢救出来的死尸成排成堆。
路上尸体太多了,我们的司机就说,我不敢轧。他就我说:老张,你下去把尸体拉开,你不拉我不敢过,死的我也不敢过。我下来把挡在路上的几具尸体拉开,车才过去。但前面又有尸体横在路上,我只好再下去拉。直到现在我印象非常清楚,我拉的哪些人有的身上基本上没什么衣服,有的人满脸是灰,还有的浑身是血。

人物周刊:您关于唐山地震见闻的报道,为什么1986年才公开发表?
张广友:这篇文章是有关唐山地震见闻的,但当时并未公开发表。1982年,这篇报道刊登在新华社内部刊物《新闻业务》上,顶多算是半公开发表。
之后,我收到中宣部转来的一封唐山市清查办公室的来信。对我这篇报道中提到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合开滦煤矿党委书记赵成彬,提出强烈意见。认为,这两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问题,文中不应该出现他们的名字。对于这两个人到底有没有问题,我当时根本不清楚。后来才知道,唐山市的这些领导是在文革中以造反派夺权上台的,当时唐山有所谓冀东党,还有包括许家信在内的造反派,两派在文革期间斗争相当厉害。后来,毛主席去世以后,被打倒的一派上来了,就有人告我的状,说我写的稿子支持了许家信等人。
当时中宣部还让我检讨,遭到我的拒绝。我认为,我的稿子就是一个镜头,看到什么写什么。我觉得这些人当时都不简单啊,许家信刚被从废墟中就出来,头上还缠着绷带,身上血迹斑斑,就立刻组织了临时救灾指挥部。赵成彬一家四口就他一人被救了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拄着棍儿去组织营救井下工人,不管有什么问题,都无法改变当时他们积极救灾的客观事实。
1986年,这个报道才公开发表,当时我已经调到《农民日报》工作,是以纪念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名义发表的,当时的题目叫《抹不掉的记忆——唐山地震当天见闻》。这篇文章后,没有听到什么“不同意见”。
人物周刊:当时政治有没有影响对灾情的报道?
张广友:我当时主要参与内参报道,虽然有很多限制,内参还是刊登了很多有关唐山地震的文章,这些文章报道的内容基本都是实际情况。但是,即使是内参也要考虑阶级斗争的角度,因为这是指导思想。比如说,对地震后发生偷抢现象作为阶级斗争的动向;对与散步谣言者先查家庭出身等。

在灾难面前,生命是没有阶级的

人物周刊: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汶川地震消息的?
张广友:5月12号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之后,我是在下午4点钟从广播里听到消息的,后来看到新华社好像是在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就发布了消息,当时我就感慨,这和唐山大地震比起来,政府通报消息快多了呀!
人物周刊:从地震本身而言,两次地震有什么区别?
张广友:这次地震发生后,有很多记者给给我打电话,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从地震本身而言,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文革后期,国家的政治生活很不正常,经济条件也不如现在。二是发生的地点也不同。唐山大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交通条件方便,救援相对容易点。四川地震发生在山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少,交通不便,也给救援带来了困难。但无论如何,地震都是灾难。
人物周刊:怎么看待两次地震中,国家领导人的对灾难的反应?
张广友:两次地震发生后,国家都派了大批军队和医疗对抗震救灾,但高层对地震的反应速度还是有区别。唐山地震时,政治环境特殊,据说,毛主席也很重视。唐山地震发生几天后,由华国锋任团长陈永贵任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才赶到唐山。
反观这次四川地震,政府反应非常迅速。5月12日上午,温家宝还在河南考察小麦生产,知道地震的消息,当天就到了成都,第一时间到达地震前线,相比之下进步多了!
人物周刊:怎么看两次地震中,政府对待国际救援的态度?
张广友:唐山地震时,我们国家是一个外援也不要,当时的地震我们报了7.8级,有人说是8级。去唐山慰问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就讲:“外国人想来中国,想给援助,我们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而在唐山地震后不久,罗马尼亚发生大水灾,我们也提供了援助。为什么别的国家有灾害的时候,我们都提供援助,而我们自己发生灾害的时候,不能接受外来援助呢?
那个时候国家强调自力更生,是不是要了外援就说明我们穷?不是,接受外援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因为长期受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给人道主义也打上了阶级烙印,把人道主义分为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过去老怕外国人进来刺探情报、搞颠覆,有灾情消息也不敢发。这都是不对的。这种时候,如果有外国人借机搞情报,那将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这次大地震不但接受了国外的物资援助,还允许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救援队进来,特别是台湾的救援队进来,这是两岸加强交流的好机会。这就是进步。
说的直白点,接受外援不是钱多少的问题,我们国家一年财政收入几万亿,救灾这些钱还是出得起的。我觉得接受外来援助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考虑。过去我们把人道主义划分成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此80年代还批严厉判过王若水。但这次做的很好,面临灾难,首先考虑的是人的生存权,这才是讲人权,这才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人物周刊:何评价四川这次抗震救灾?
张广友:这次四川地震的震级从7.8级修订为8级,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保证了公开透明,得到了国人的拥护和世界的好评。应该看到,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进步。
现在默哀三分钟,设立哀悼日,降半旗志哀,领导人出面悼念死者,这是过去没有过的,唐山死了24万多人也没这待遇啊,当时说都不然说。这次地震让我最感动的是它从实践上基本兑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上是对过去阶级斗争理论的否定,在灾难面前,生命是没有阶级的。“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既要“报喜”也要“报忧”

人物周刊:你如何看待两次地震中的新闻报道?
张广友:唐山地震之后,主管新闻宣传的是姚文元,当时记者发稿有很多条限制,不让说死人,死伤数字也不让说,只让说救灾,什么八方支援,抗震救灾,“英雄好汉”全出来了。而且,公开报道在数量上不要超过15条,不许说伤亡数字。此外,当时姚文元还提出一个口号,叫“抗震不忘批邓”,还要在救灾前线搞阶级斗争,当地老百姓好不容易找了纸板,写上批邓的标语。拍了照片后发回北京,这些都是形式主义!不光唐山大地震,那时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有很多自然灾害不允许公开报道,比如1975年的淮河大水灾,不但不允许公开报道,还不让飞机飞过灾区上空,就是为了瞒住灾情。很多时候,这些做法容易掩盖问题的根源。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数字,是1979年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时,才公布于世的,死亡24万多人。这时,地震已经过去了三年了。
这次四川地震中的信息发布很及时,每天都有地震灾区的最新信息,每天都公布死伤人数,可以说在信息发布上相对透明。这也可能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有关,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是进步了的。
人物周刊:两次地震中,记者的工作条件有何不同?
张广友:从这次四川地震可以看出,记者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了,现在的记者不光有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采访设备,还有手机甚至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工作环境也好多了,还有各级领导关心和记协的慰问。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虽然我是第一个赶到地震现场的,手头只有一只笔。比如发现芦台大桥垮塌时,如能发出唐山大地震,芦台大桥已断” 的消息,就能为救灾争取更多的时间。当时没有这种通讯装备,30年代的手摇发报机淘汰掉了,70年代的现代化的步话机又没有。进入唐山市区后,看到那灾后的场面,可惜没有照相机,如果有,我就可以拍下大量的照片。今天能从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画面,看到这些画面特别是哪些救灾的画面时,我觉得这些画面很熟悉,跟我30多年前在唐山看到的一样。不同的是,当年我只是用文字记录。
那个时候发报道不像现在,须要有电话。地震当天,我好不容易在军队在唐山机场的临时就在指挥部里找到全唐山唯一一部联通北京的电话,在征得部队领导的同意后,我从笔记本上扯下几片纸,坐在地上就开始写稿。所谓的指挥部不过是个20多平米的帐篷。当晚也只能在地上打个盹,勉强捱到天亮,就又开始工作了。
当时为了防止瘟疫和传染病,8月间,国家多次派飞机在唐山市上空喷撤大量的敌敌畏、六六粉等杀菌药剂,地面上也配合熏撒,药味难闻,刺人脚肺,难以忍受!有时药味呛得我们实在忍受不住了,几个人戴着厚厚的口罩跑到小汽车里躲避,其实那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要不了多大一会儿,就憋得满头大汗,从车子里爬出来。有的同志说:“地震没砸死,药味也快熏死了。”那个时候记者的生活,真正是“享受灾民待遇”。
唐山地震报道结束后,有关部门给了我一个“人定胜天”的胸牌,算是对唐山地震的总结。
人物周刊: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记者去采访?
张广友:我觉得这就是记者的责任,有新闻的地方就应该有记者。唐山震后新闻很多,当时去的记者主要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当时没有人让我们去啊,都是自己自告奋勇去的,唐山最多时候有48名新华记者,没有哪个是单位领导强迫去的,我当时也是扔下一家老小去得。
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条件也不如以前了,再加上经济条件不允许,去不了地震现场了。否则,我肯定去四川采访了。我觉得记者就应该是这样。
人物周刊:在这种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媒体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张广友:长久以来,“报喜不报忧”成了某些人的思维定势,即使对这么大规模地震灾害的报道也要突出“事故出英雄”,淡化灾害事故的真实情况和原因,以达到保住某些人“乌纱帽”的目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掉进陷阱爬出来后兴高采烈地讲他是如何爬出来的,可就是不说他是怎么掉下去的。
媒体在报道灾害时,要反映真实情况,既要“报喜”也要“报忧”;记者应该对事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当然,某些人也不能把媒体都当成“挖墙脚”的。


张广友,1930年生,辽宁铁岭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后进入新华社当记者,1982年任《农民日报》总编辑,1992年退休。著有《改革风云中的万里》、《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等。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6月1日
  
  (此文刊于《南方人物周刊》,原题为《记住汶川,别忘唐山》)

小马哥就职演讲全文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21 1:42:00 | 分类: | 访问量:173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贵宾、各位侨胞、各位乡亲父老、各位电视机前与网路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二次政党轮替的历史意义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台湾人民投下了改变台湾未来的一票。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庆祝政党或个人的胜利,而是一起见证,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我们的民主走过了一段颠簸的道路,现在终于有机会迈向成熟的坦途。在过去这一段波折的岁月里,人民对政府的信赖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人民失去了经济安全感,台湾的国际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损。值得庆幸的是,跟很多年轻的民主国家相比,我们民主成长的阵痛期并不算长,台湾人民却能展现日趋成熟的民主风范,在关键时刻,作出明确的抉择:人民选择政治清廉、经济开放、族群和谐、两岸和平与迎向未来。
     尤其重要的是,台湾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长经验,让我们获得了“台湾是亚洲和世界民主的灯塔”的赞誉,值得所有台湾人引以为傲。显然,中华民国已经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敬的民主国家。
     不过,我们不会以此自满。我们要进一步追求民主品质的提升与民主内涵的充实,让台湾大步迈向“优质的民主”:在宪政主义的原则下,人权获得保障、法治得到贯彻、司法独立而公正、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台湾的民主将不会再有非法监听、选择性办案、以及政治干预媒体或选务机关的现象。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民主改革的目标。
     在开票当天,全球有数亿的华人透过电视与网路的直播,密切关注选举的结果。因为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是全球华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实验。如果这个政治实验能够成功,我们将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作出史无前例的贡献,这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的任务
     未来新政府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带领台湾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巨变之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我们必须快速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挽回过去流失的机会。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将是我们振兴经济必须克服的困难。但是,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的战略正确、决心坚定,我们一定能达成我们的预定目标。
     台湾是一个海岛,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这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我们要坚持开放、大幅松绑、释放民间的活力、发挥台湾的优势;我们要引导企业立足台湾、联结亚太、布局全球;我们要协助劳工适应快速的科技变迁与产业调整;我们还要用心培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养、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排除各种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不当干扰。我们在回应全球化挑战的同时,一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与发展的机会,也一定要兼顾台湾与全球生态环境的永续经营。
     新政府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导正政治风气,恢复人民对政府的信赖。我们将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环境。我们将促进族群以及新旧移民间的和谐,倡导政党良性竞争,并充分尊重媒体的监督与新闻自由。
     新政府将树立廉能政治的新典范,严格要求官员的清廉与效能,并重建政商互动规范,防范金权政治的污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权力的公仆,都要牢牢记住“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一句著名的警语。我们将身体力行诚信政治,实践国民党“完全执政、完全负责”的政见。新政府所有的施政都要从全民福祉的高度出发,超越党派利益,贯彻行政中立。我们要让政府不再是拖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是领导台湾进步的发动机。
     我坚信,中华民国总统最神圣的职责就是守护宪法。在一个年轻的民主国家,遵宪与行宪比修宪更重要。身为总统,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宪法的权威与彰显守宪的价值。我一定会以身作则,严守宪政分际,真正落实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我们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面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对立法院负责,司法机关落实法治人权,考试院健全文官体制,监察院纠弹违法失职。现在是我们建立优良宪政传统的最好机会,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我们要让台湾成为国际社会中受人敬重的成员。我们将以“尊严、自主、务实、灵活”作为处理对外关系与争取国际空间的指导原则。中华民国将善尽她国际公民的责任,在维护自由经济秩序、禁止核子扩散、防制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动、以及加强人道援助等全球议题上,承担我们应负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全面融入东亚经济整合,并对东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强化与美国这一位安全盟友及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我们也要珍惜邦交国的情谊,信守相互的承诺;我们更要与所有理念相通的国家和衷共济,扩大合作。我们有防卫台湾安全的决心,将编列合理的国防预算,并采购必要的防卫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坚实的国防劲旅。追求两岸和平与维持区域稳定,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台湾未来一定要成为和平的缔造者,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峡两岸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今天开始,共同开启和平共荣的历史新页。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一九九二年,两岸曾经达成“一中各表”的共识,随后并完成多次协商,促成两岸关系顺利的发展。英九在此重申,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两岸走向双赢的起点,是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们已经做好协商的准备。希望七月即将开始的周末包机直航与大陆观光客来台,能让两岸关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未来我们也将与大陆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台湾要安全、要繁荣、更要尊严!唯有台湾在国际上不被孤立,两岸关系才能够向前发展。我们注意到胡锦涛先生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分别是三月二十六日与美国布什总统谈到“九二共识”、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提出“四个继续”、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张两岸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因此,英九愿意在此诚恳的呼吁:两岸不论在台湾海峡或国际社会,都应该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英九坚信,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我们真诚关心大陆十三亿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
     最近四川发生大地震,灾情十分的惨重,台湾人民不分党派,都表达由衷的关切,并愿意提供即时的援助,希望救灾工作顺利,灾民安置与灾区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湾的传承与愿景
     从宣誓就职的这一刻开始,英九深知个人已经肩负二千三百万人民的付托,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职务,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责任。英九虽然不是在台湾出生,但台湾是我成长的故乡,是我亲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湾社会对我这样一个战后新移民的包容之义、栽培之恩与拥抱之情。我义无反顾,别无悬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来,台湾这块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纳着先来后到的移民,滋养、庇护着我们,提供我们及后代子孙安身立命的空间,并以高峻的山峰、壮阔的大海,充实、淬砺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继承的种种历史文化,不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延续,更得到扩充与创新,进而开创出丰盛多元的人文风景。
     中华民国也在台湾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内,我们将庆祝中华民国开国一百周年。这一个亚洲最早诞生的民主共和国,在大陆的时间只有三十八年,在台湾的岁月却将超过一甲子。在这将近六十年间,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命运已经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艰难险阻与悲欢岁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宪政理想,当年在中国大陆没有能够实现,但今天在台湾终于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台湾的未来,英九充满了信心。多年来我走遍台湾各个角落,在与各行各业的互动当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不但洋溢在台湾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湾人的本性里。这是台湾一切进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湾精神”的真谛。
     盱衡时局,环顾东亚,台湾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珍贵的文化资产、深厚的人文素养、日渐成熟的民主、活力创新的企业、多元和谐的社会、活跃海内外的民间组织、遍布全球的爱乡侨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只要我们秉持“台湾精神”,善用我们的优势,并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则,我们一定可以将台澎金马建设为举世称羡的乐土、我们引以为傲的美丽家园。
     台湾的振兴不只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间的智慧、需要朝野协商合作、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积极的投入。各位亲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们,我们要从此刻开始,卷起袖子,立即行动,打造美丽家园,为子孙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础。让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大家一起来奋斗!
     最在,请大家跟我一起高呼:
     台湾民主万岁!
     中华民国万岁!
  

#日志日期:2008-5-21 星期三(Wednesday) 晴

最容易塌的是学校, 最坚固的是政府大楼?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13 23:35:00 | 分类: | 访问量:171
  地震这次四川及重庆的一些学校来说,是“灭顶之灾”,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北川中学六至七层高的主教学楼塌陷,当时正值上课时间,21个教室里师生约1000人,除个别逃生以外,大部分被掩埋在废墟下。
   受汶川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向峨乡大面积受灾,向峨乡中学一栋主教学楼发生垮塌,截至目前,420多名学生中仅有不到100名获救。?
  在德阳市,实古镇中心小学、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八角镇中心小学、洛水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倒塌,一批学生被压埋。
  汶川地震引起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的一所中学和一所技校倒塌,两校至少有200人被埋。
  汉旺镇距汶川仅一山之隔30余公里。当地倒塌的民房不计其数,由于降雨不断,一些楼房还在不断倒塌,危房下被砸坏的车辆随处可见。13日清晨,800余名部队官兵已赶赴汉旺镇展开救援工作。
   据东方汽轮机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嘉介绍,东汽中学有1000多人,估计有200人被埋,而东汽技校估计也有30人被埋。
   至于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小学教学楼出现塌垮,最少有5名学生死亡,2人失踪,20多名学生被掩埋;礼让镇中心小学也有22人受伤,其中12人重伤。
  

#日志日期:2008-5-13 星期二(Tuesday) 晴 复制链接 举报

近年来的几部值得看的禁/片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12 13:31:00 | 分类: | 访问量:143
  
  
   《请为我投票》2007年 纪录片导演:陈为军 传被禁原因:宣传民/主选举思想
  
   《颐和园》2006年 故事片导演:娄烨 传被禁原因:触及六\四事件
  
   《我虽死去》2006年 纪录片导演:胡杰 传被禁原因:反映文/革现实
  
   《寻找林/昭的灵魂》2004年 纪录片导演:胡杰 传被禁原因:反映反/右现实
  
   《走向共和》2003年 电视剧导演:张黎 传被禁原因:歌颂民/主共/和制度(先播后禁)
  
   《鬼子来了》2002年 故事片导演:姜文 传被禁原因:政治立场有问题
  
   《我们害怕》2001年 故事片导演:程裕苏 传被禁原因:揭露社/会黑暗
  
   《回家过年》1999年故事片导演:张元 传被禁原因:诋毁社/会/主义制度

#日志日期:2008-5-12 星期一(Monday) 晴 复制链接 举报

京西杂记(六) 美国也有新闻管制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8 23:15:00 | 分类: | 访问量:122
    京西杂记(六) 美国也有新闻管制
    
     进入所谓媒体这行之后,整天为三审制所累。
    每一篇稿子在和读者见面之前,都要经过三审这套程序。因而,每次开编辑会,头头脑脑们都要数次强调三审的重要性,“一定要严格坚持三审制,完全按照程序来”
    所谓三审,就是在发稿过程中由编辑、主编、总编辑对稿件进行层层把关,以此来确保稿件不会发生所谓导向问题。
    在这一层一层的刀砍斧削之后,再好的稿子到发出来的时候也被弄得不伦不类了。尤其是近年来,风声越来越紧,砍掉的部分也越来越多。让人不胜其烦。因而,编辑会上对此的牢骚也越来越多。
    某日,单位头头自美国考察归来,又开编辑会。
    大家又开始发牢骚,头头笑眯眯的说:“别发牢骚了,美国也有新闻管制!”
    我等皆无语。
    

如同吃了许多只苍蝇!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5 20:40:00 | 分类: | 访问量:112
    

    
     经常会收到带有类似文字的钞票,真的让我很郁闷。用这种很xx的手段来搞这种事情,颇像当年努尔哈赤那有些可笑却又文理不通的七大恨。当然,这么类比,可能太高看那个跑到美国去的小号手了。
     家里的电话也经常无故响起,接通后才知道,小号手的弟子又来宣传了。虽然新闻五花八门,但其口径和态度与这钞票上的文字的含义相同。
     打开邮箱,邮箱中也会经常受到类似的邮件,主要内容都差不多。无非是宣传小号手是多么的伟光正,其所谴责的gd多么邪恶之类的内容。
     这个靠吹小号逃避下乡的小号手真的觉得自己是教主了,虽然没白天没黑夜的骂gd。但其手法可谓得gd之精髓。看来,这位小号手当年在MZD思想宣传队的经历真是对其影响颇深,如果说起早年得道的话,这道就是MZD思想。
     动不动就自比佛陀、耶稣、孔子等牛人,动不动就宣传自己是唯一正确,动不动就宣传自己是最高真理,小号手俨然成了太阳。
     GD用这种手法已经让大家很烦了,小号手们再用这种手法来反G,只能给人吃了苍蝇的感觉,一种手法让人吃一只苍蝇,各种手法加起来就让人吃很多之苍蝇。说实话,真有点恶心。

700公里被查了5次身份证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5-4 21:26:00 | 分类: | 访问量:108
  五一时,赴沈阳参加同学婚礼。自沈返京时,因火车不够和谐,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长途客车。
  得知我要坐长途汽车,同学问,带身份证否?
  我相当错愕,非乘飞机,要身份证作甚?
  同学答曰:闹运会故也,凡进京者皆须出示身份证。
  
  购票窗口前,一听说前往北京,售票人员说,身份证!
  我等急忙奉上,待其检验后,在车票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付过钱之后,买票过程宣告结束。
  
  候车时。
  验票者两人,一人身着过时警服,负责在车票上盖章;一人在旁记录身份证号。每一个进京者都要在此处出示身份证,待其盖过验证章,登记了身份证号码后,方可排队等候上车。问着警服者,何时开始验身份证的?答曰:一直这样。何时会结束?答曰:不知道。
  
  登车时。
  乘务员,还要再验一次。
  
  出示了3次身份证后,才算上了车。一边上车一边骂,怎么这么麻烦啊。车上的乘务员就正告大家,别着急,路上还有两次呢!还有两次,索性把身份证攥手里算了。
  
  汽车在沈阳城内磨唧了两个小时后,终于出发了。
  半个小时后,到达沈海高速入口处,汽车停下,乘务员要大家把身份证拿出来。这才发现,原来路口停着的警车就是专门查身份证的。这次查证大约有十多分钟,那些非北京方向的列车从旁边呼啸而过。
  
  进入河北境内,又被查了一次。查完后,车上的乘务员才说,可以把身份证放好了,不会再查了。
  
  这700公里被查五次身份证的经历,使我觉得:车票实名制完全可行。而且这种车票实名制不会象上网实名制一样造人非议,相反会受到各方的欢迎。这次经历告诉我,车票实名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但,不为者又何止制实名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