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喜欢京剧的朋友一下子就会想起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几部现代样板戏中较有名的一部,在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沙家浜》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英勇的郭建光,机智的阿庆嫂,气节坚贞的沙奶奶,匪气十足的胡传魁,阴险狡猾的刁德一,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些艺术的渲染,使沙家浜充满了神秘色彩。当年,现代京剧《沙家浜》是怎样搬上舞台的呢?在沙家浜养伤的伤病员有什么样的故事,今天的沙家浜又是什么样子呢?
永不闭幕沙家浜
徐锋 石云飞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喜欢京剧的朋友一下子就会想起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几部现代样板戏中较有名的一部,在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沙家浜》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英勇的郭建光,机智的阿庆嫂,气节坚贞的沙奶奶,匪气十足的胡传魁,阴险狡猾的刁德一,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些艺术的渲染,使沙家浜充满了神秘色彩。当年,现代京剧《沙家浜》是怎样搬上舞台的呢?在沙家浜养伤的伤病员有什么样的故事,今天的沙家浜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位领袖和一部戏剧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春,沪剧《芦荡火种》的改编任务交给了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团迅速成立了创作逐迅速成立了创作组。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加强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周和桐饰胡传魁,刁德一由一位丑角演员扮演,但首场彩排的效果不很理想。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鼓励大家说:"我看这个戏能改好,你们不要泄气。"
1964年3月底,彭真等领导人重新审看了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大加赞赏,当即批准他们对外公演。1964年4月27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观看了该剧。
毛主席对这部戏的改编非常关心。他在看后作了详细的指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二是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为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毛主席认为这样处理结尾成了闹剧。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 三是剧名定为《沙家浜》。毛主席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式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之后,负责把沪剧《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的汪曾祺遵循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才对剧本进行了改编。
1964年,现代京剧《沙家浜》在京剧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后来成为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之一,传唱大江南北。其中的某些唱段如"智斗"等,至今仍为观众所喜爱。戏剧是根据现实改编的,在改编的时候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非完全实际情况。戏里的"春来茶馆",实际是"东来茶馆",老板是胡广兴,他和侄子胡小龙用开茶馆作掩护做地下交通工作;戏里说的"阿庆嫂"实际上是茶馆老板胡广兴的老婆"阿兴嫂"。上海人民沪剧团的编导文牧在《芦》剧创作札记中谈到:团长认为戏里男角色太多,建议把茶馆老板改为老板娘,可以让丁是娥来演这个角色。我同意了。谁知把老板该成老板娘,牵一发而动全身,真不简单......老板娘的名字本来取名"阿兴嫂",后来觉得"嫂"这个音是朝下缩的,当中一个字就必须着重、有力。"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响。可见阿庆嫂完全是个虚构的形象。
可有人硬要把剧中的几个重要角色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对号入座,有的说郭建光就是新四军第五路军参谋长夏光,也有的说是当时的新四军六团政治处主任刘飞或是该团党总支书记黄烽。其实,郭建光是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整个英雄群体的代表。正如黄烽将军强调的,戏里的人物都是塑造的,对号入座没多大意思。第五路军参谋长夏光在伤病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带领伤病员紧紧依靠阳澄湖人民跟日伪军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作者创作时用了他的"光"字,但与郭建光这位政治干部的形象又不一样,是整个英雄群体的代表。刘飞将军也说:"郭建光是36个伤病员光辉形象的集中表现......我个人不是郭建光。"因此,不能说某人就是"郭建光",某人就是"阿庆嫂"。
36个伤病员的故事
中华民族的八年浴血奋战,曾经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在常熟水乡阳澄湖地区36个新四军伤病员同日寇的顽强斗争则是其中之一。原福州空军政治部主任黄烽是当年36位伤员中的一位,他1997年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当初我是伤病员之一,为了保存这批火种,阳澄湖畔的许多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设法把我们保护下来......"他说戏里说18个伤病员,实际是36个,绝大多数是闽东籍的老乡。"以36个伤病员伤愈后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特务连",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英勇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
这支部队在阳澄湖畔诞生后,转战南北,开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参加了著名的莱芜、孟良崮、豫东和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还参加了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陆海空协同作战——解放江山岛。在抗美援朝中,他们参加了二、五次战役和金化前线阻击战。这支部队战功卓著,涌现了36个功臣单位和上千名英模人物。"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着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为人民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当年新四军战士爱唱的《你是游击兵团》之歌,现在是沙家浜部队的军歌。由于部队几次变动编制,这支部队与常熟的联系曾一度中断。
1998年8月,"沙家浜部队"在荆江抗洪抢险。常熟人民在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新闻中看到了"沙家浜连"的旗帜飘扬在荆江大堤。接着,常熟人民又在《报刊文摘》上看到了湖北省石首市六个"沙奶奶"慰问沙家浜部队的消息。常熟市委、市政府立即召集双拥领导小组商量有关事宜,马上向湖北省石首市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和价值200万元的赈灾物资,并由市委副书记、市双拥领导小组组长戈炳根率团千里迢迢去慰问子弟兵。
《解放日报》登载了——篇醒目的报道:"沙家浜团石首抗洪,阳澄湖人千里寻亲。"20集团军副军长袁家新少将对常熟人民的拥军情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沙家浜部队的抗洪军功章上,也有常熟人民的荣誉。我们忘不了在那芦荡斗争的日日夜夜里,常熟人民与子弟兵在一起,出生人死,浴血奋战;我们也忘不了,部队在与特大洪水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常熟人民千里迢迢来慰问。在抗洪抢险中,"沙家浜团"扼守的长江大堤位于石首市调关镇。荆江在石首境内"九曲回肠",调关首当其冲,为险中之险。这年8月9日,长江大堤526段干堤中下部出现多处管涌险情,江水挟着泥沙,喷泉般地往外冒。警调连指导员朱其军、副连长王亚等18名抢险突击队员,个个擅长水性,都是武装泅渡5000米的高手。他们纵身扎入江中,找到管口,然后肩扛沙袋,手拉油布,再潜到4米多深的水中,用油布盖住管口,用沙袋压住油布。全团官兵紧急运土,苦战三个多小时,重新筑起35米长、10米宽的外堤。18勇士堵管涌的事迹为当地老百姓所称道,使人们联想起当年"18个伤病员成为18棵青松"的历史故事。
从36个伤员到"沙家浜团",浩然正气一脉相承,而来自故乡亲人的慰问,更使战士们勇气倍增,连续战胜5次洪峰的袭击,未决一堤,未毁一垸,未死一人,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的高度评价。中央军委授予"沙家浜连""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济南军区某部队给"沙家浜连"连长李学洪记一等功。
沙家浜的故事还在流传......
今日沙家浜 沙家浜属太湖流域水网圩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民国时期,常熟公益源米行老板在镇上开设米厂,收购稻谷,加工成白米后运往上海,供不应求;同时,各种以加工粮食副产品为主的作坊如酒作坊、豆腐作坊、砻坊、磨坊、木作坊等,制作经销各种产品,十分兴旺,生意极盛。粮食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直至40年代末,作为农村集镇的横泾镇上有各种店、行、坊、铺100多家,涉及行业21种。另外,由于境内河港湖汊众多,有取之不尽的各种水产晶,有草鱼、鲢鱼、鳊鱼、鳝鱼、白鱼、鲫鱼各种鱼类以及鳖、虾、蟹、蚌等,人们视下河人湖"捕鱼捉蟹"为寻常事,正如现代京剧《沙家浜》唱词里唱的那样。
建国后,历经曲折发展,并由于历史原因,沙家浜成为中外著名的革命历史游览胜地。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成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交通便捷,东接常昆线至上海八十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互通40公里。2003年10月建成的苏嘉杭高速、205省道复线和即将建设的锡太路交汇互通于景区边侧,成为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网的一个重要节点。
芦苇荡风景区占地2500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建区理念。以浩荡的芦苇、宽阔的水域和茂密的绿化构筑成江南水乡大自然绿色生态景区主调。以京剧《沙家浜》取材的史实、传奇的故事和沙家浜人文历史积淀为内容,巧妙设置景点,予景区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以水、渔、米、耕、戏为特色,设立表演或参与的活动项目,使游客融溶其间。碧波之上,橹声咿呀、渔歌阵阵;万绿丛中,鸟儿婉啼、苇香扑鼻。所推出的寻觅《沙家浜》故事,追寻阿庆嫂、郭建光踪迹之"人文历史游",忘却都市喧嚣,呼吸新鲜绿色空气之"大自然生态游";品尝阳澄湖大闸蟹,享受"持螯赏菊,对酒当歌"意境之"水乡美食游",以独特的魅力享誉旅游市场。
参观完芦苇荡,可到华东地区最大的度假村中心——沙家浜度假村。昆承湖水面宽阔,水质优良,远山青黛,近水碧绿。在茶馆凉棚里品茶;或在柳岸湖滩边漫步;或在草坪农舍中絮语;或在柔橹轻舟上休闲;或投身湖中尽情畅游,追逐嬉戏;或进入娱乐中心一显身手,潇洒一番。 根据规划,与芦苇荡毗邻,面积87公顷的水域将开发建设为湿地生态旅游区,两区之间的过渡连接带,将开发建成具有水乡鲜明特色,环境优美,开放式的配套餐饮、商贸服务区。沿着两岸柳树成行,芦苇成墙的水上游览线,饱览湿地生态景区、芦苇荡风景区、千年古刹崇福寺,并在上海总工会沙家浜度假中心区域环境优美的湖中小岛与常熟的景区衍接、呼应。
昔日抗日战场,今朝旅游胜地,新奇而和谐,在沙家浜这块革命先辈曾为之流血牺牲的土地上,"沙奶奶","阿庆嫂"的后代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本文发表于百姓杂志2004年11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