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6, 2008

人人心里都有座《盲山》

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1-16 23:58:00 | 分类: | 访问量:24

  “这个电影不是谈买卖的问题,是探讨为什么被卖了以后她逃不出去,那些看客……”李杨说,“我讲了一个故事,把人性中我们习以为常、不觉得是黑暗的一些事情提出来强化,这是我想做的。我就像拿一个手术刀,把它切开了,血淋淋地让你看———这是我们人性中有的东西。”
   ——李 扬
  在所谓的第x代导演模仿好莱坞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时,一大批眼睛向下的导演,却打起人性主义的大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眼下这个华南虎出没的盛世中的残酷现实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来,给我们这日益膨胀的盲目乐观情绪泼上一盆冷水,让我们的灵魂打一个冷战,擦干头上的水珠,以冷静的眼光审视这个已经被宣布为“和蟹”的社会。李扬却以盲系列行诸于世,前一步是盲井,这一部是盲山,下一步不知道是盲什么?李扬曾坦言,要再拍一部盲X,以完成其盲系列三部曲
在《盲山》中,李扬继续以其纪录片风格讲述了被社会忽略了的群体——被拐妇女的生存状况,这倒是与其前一部电影《盲井》一脉相承。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盲井其意不在“井”,盲山其意不在“山”。无论是山里,还是井下,李扬的作品所表现的都是人性的盲点。其实,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黑暗中失去看到光明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存在看到光明的可能的时候,却因为我们人性中的盲点而与光明失之交臂。在《盲山》中,哪个买媳妇的黄德贵及其父母、上门乱收费的村干部、到村里检查工作的镇领导、见利忘义的邮差、认钱不认人的中巴车司机、为满足自己性欲而欺骗女主任公的村办学校教师等,这都是“盲”者,反倒是哪个年幼的孩子在关键时刻帮助女主人公把信邮递出去。
按照李扬的解释,“‘盲’就是‘亡目’,眼睛死掉了,不是瞎掉,这是两个概念。‘亡目’是眼睛死掉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主动死掉了,心灵自然难以阳光。而这一切,却都有人性中不被视为恶之恶所造成。
山隔断了小山村的人与外界的联系,也使人的心灵更趋冷漠。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在故事的结尾,来救人的警察作为执法这却以一种非法的方式将女主人公救出,虽然这在情节上显得有些突兀甚至滑稽,但对照社会现实之种种,却也在情理之中。社会就是如此,让你苦笑不得,以滑稽的方式结束这个故事就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悲凉。
可能也是出于和蟹的考虑吧,李扬导演剪辑出了两个版本。前文所述,是国内公开发行的版本。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尾是,女主人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刀杀死了虐待自己的“丈夫”,故事在血色中谢幕。虽然这符合人文主义的主旨,但却不符合当下的现实,毕竟和蟹社会是不希望看到人民反抗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盲山”投下的阴影,它不但使人盲目,而且使人“盲心”,那些电影审查者也不例外。

  

#日志日期:2008-1-16 星期三(Wednesday) 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