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襄邑博客 提交日期:2008-4-9 19:37:00 | 分类: | 访问量:10
京西杂记(三)报刊发行到底有多少水分
无论报纸,还是杂志,发行量都是一个单位的高级机密,只有报刊社的少数人知晓真实的数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报刊社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而去采取种种办法去作伪,这种作伪就好比乌贼遇敌时放出的黑色墨汁一样,把广大读者的视线遮蔽住。
(一)拿以前的发行量说事儿。在1998年两办的管办分离的文件下达之前,很多报刊都是通过行政力量强制发行的,很多刊物的发行量都是有财政也就是纳税人的钱来征订的,虽然很不合理,但各个报刊却维持了较高的发行量。很多报刊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这些发行数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天文数字。虽然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但这些辉煌却被牢牢记住,以一句“本报(刊)发行曾高达xx万”来糊弄读者,对于今天少得可怜的发行量却只字不提。这种作伪方法在躲在领导的书面文件中出现。
(二)正确而乏味的模糊。某报刊比如发行一万或者干脆就几千本,但在宣传的时候,却以“本报(刊)发行不到五万”,如果报刊发行几万本,就说不上十万或者二十万,如果有十万,就说发行不到百万。这种办法说白了就是玩文字游戏,即使这把戏被读者识破后,报刊社也可以“确实不到xx万”为由应付过去。这种方法很多时候被报刊社领导应用于工作场合。
(三)发行上做手脚。很多报刊社为了应付上级机关,也会在发行上做手脚,尤其是很多通过邮局征订的报刊。在有关部门统计发行量的前后,一些报刊的发行量会高得惊人,等检查一过,发行量立马打着滚儿地往下掉。在年初特别是元旦时候或者年中之时,报刊社为了“提高”发行量,就会采取各种手段“订阅”元旦一天或者元月份一个月的报刊,这样上面来统计的时候,报刊的发行量就上去了。据本人了解,这中订一天(期)报刊的做法在业内居然相当流行,有些报刊虽然没订户也会在某一期大量印刷,印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只能卖废止。这种办法虽然要付出一定的金钱,但确实很有效,既能有效地糊弄上级,又不会开罪于读者。
(四)故意混淆日(期)发行量、月发行量、年发行量、总发行量等概念。日(期)发行量是指报纸一天或者杂志一期的发行数量,这应该是通常所说的发行量。
月发行量则是报刊一个月的发行量,日报的月发行量是日发行量的30倍;杂志如果是月刊,其期发行量与月发行量是相同的,如果杂志是半月刊、旬刊、周刊的话,其月发行量分别是期发行量的2倍、3倍、4倍。
年发行量是指报刊一年的发行总量,就报纸而言,其年发行量是日发行量的365倍,目前还没发现报纸用年发行量来顶替日发行量的,因为这样弄出来的数字太大,不容易骗过人。杂志如果是月刊,其年发行量是月发行量的12倍,如果杂志是半月刊、旬刊、周刊的话,其月发行量分别是期发行量的24倍、36倍、48倍。
总发行量是指报刊社有很多报刊的情况下,因为每一个报刊的发行量都不大,干脆把所有报刊的发行量都弄在一起,非常有气势的报出去。但这个发行数字的水分也相当大,因为每个报刊的发行都是有水分的,即使堆在一起,水分也是相当大的。
虽然各家报刊社在发行量上各施骗术,但这骗术用的久了,也不起作用。在种种骗术玩过之后,发行量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各报刊社在此方面可谓声名狼藉。为了继续混下去,BPA发行认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一时间,“本刊正接受美国BPA发行认证”成了时髦用于出现在各个报刊的版权页上。
三国演义中说,当年曹操为了灭东吴率大军南下,15万兵力诈称百万。我们今天的报刊诈称xx万的不在少数,但愿这老美的BPA发行认证能够揭下这“皇帝的新衣”。但我们伟大祖国的报刊发行量,为什么要老美来认证呢?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能认证?啥事儿都都寄希望于老美,那还要伟光正作甚。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